文章改写版配资炒股新手入门
文 | 沧海阅铭
编辑 | 沧海阅铭
最近,外媒注意到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: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,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处处顾及美国的感受。这种变化来得非常突然,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72小时内对中国采取连续三次强硬举措之后,中国的回应令许多西方观察者大跌眼镜。那么,究竟发生了什么?
美国的三项挑衅行动
展开剩余84%10月6日,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吉姆·里施提出了一项针对台湾问题的法案。这项法案异常强硬,要求美国准备好全面的经济和金融制裁措施,若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或破坏现状的行动,立刻启动反制。制裁的范围涉及中国的军事、国有企业、金融机构、科技公司等多个领域。里施公开表示,美国绝不会允许“朋友”被欺负,要让中国付出“立即且极其沉重的代价”。这一行动,显然是想把制裁俄罗斯的做法套用到中国身上。
紧接着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,从10月14日起,根据301调查结果,对中国船只收取港口停靠费。这些“中国产”船只定义非常宽泛,任何中国拥有、经营或建造的船只都会被征收费用。看似是收费,实则是在针对中国的造船业施加压力。众所周知,中国的造船业在全球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,而美国显然不希望中国在任何领域超越自己。
第三项行动则更为戏剧化。在东盟峰会召开之际,特朗普原本答应出席马来西亚总理的邀请,并就之前涉及19%关税的争议进行谈判。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国家之一,但现在似乎觉得吃亏了,期望美国在此问题上做出让步。然而,特朗普突然改变主意,提出了两个条件:如果中国官员参加会议,他将不会出席,除非中国官员被排除;同时,他还要求将自己塑造成“泰柬战争谈判的关键人物”,显然特朗普有意争取诺贝尔和平奖。
中国的强硬回应
面对美国的三次强硬行动,中国没有选择低调应对。过去,中国习惯于温和应对,认为“和气生财”,但这次显然不同。中国迅速作出反应,且回应的强度超出了外界的预期。
针对美国的港口收费,中国立刻修改了《国际海运条例》,明确规定,任何国家对中国船舶或航运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时,中国将采取对等或超比例的反制。这其中的“超比例”意味着,如果美国对中国收取一块钱的费用,中国可能反过来收取两块钱。
在台湾问题上,中国的表态更加坚决,直接要求美国修改措辞,将“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”改为“美国反对台湾独立”。这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,前者是中立的表态,后者则明确表明了立场。此外,中国还公开表示,美国关于台湾的任何法案都不会得到承认,任何“以台制华”或“依美谋独”的企图都将遭到粉碎。这种表态的强硬程度,过去是非常罕见的。
除了这些直接回应,中国还在其他领域主动出击。比如,在美国国债问题上,中国减少了其持有量;在大宗商品的采购上,中国开始改变策略,减少了从美国采购大豆,转而增加了来自巴西等国的进口,同时也在重新评估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采购。
背后的深层原因:实力的变化
这些举动让美国国内的媒体也感受到了危机,不少评论认为,中国变了,不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中国了。中国开始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问题上,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,而且完全不顾及美国的感受。那么,为什么中国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?
答案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——实力。
近年来,中国的军事、科技、工业和经济发展都进入了一个爆发期。最近的阅兵式展示了大量先进的现役装备,同时官方媒体也曝光了一系列领先西方的技术。从科技创新到军事能力,从工业发展到经济增长,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正如中国古话所说,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中国的崛起,已经进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。
当一个国家的实力达到一定高度时,过度的谦虚反而显得虚伪。中国现在的做法,正是将自身的实力转化为话语权,转化为主动权。西方国家习惯了中国的隐忍,习惯了中国的“和为贵”,但他们忽略了,隐忍是有底线的,和平需要实力支撑。当对方一再挑衅、试探底线时,反击便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。
而且,这种反击并非情绪化的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准备的。修订《国际海运条例》的举措显然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有备而来;对美国国债的减持,也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中国长期战略的一部分。
这一切都在向世界宣告:美国的单极霸权时代正在结束,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形成。在这个新的国际格局中,中国不再是被动挨打的“软弱”国家,而是要积极塑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。
特朗普的72小时三连击,本意是想给中国一个“下马威”,结果却触发了中国更为强硬的回应。这恐怕是他没有预料到的。然而,随着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,任何试图用老办法压制中国的做法,都注定会失败。
时代变了,游戏规则也应该随之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